NANJING JIANGNING DISTRICT CONSTRUCTION INDUSTRY MODERNIZ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南京市江宁区建筑产业现代化究会
当前位置:
抢先看!向“新”逐“绿” 智慧建材为智能建造“添砖加瓦”
来源: | 作者:研究会 | 发布时间: 2024-07-24 | 193 次浏览 | 分享到:

抢先看!向“新”逐“绿” 智慧建材为智能建造“添砖加瓦”

2024年南京共计划实施40个城市更新项目,智能建造发展方兴未艾

 

  7月3日,南京召开智能建造工作推进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会上通报了全市智能建造工作推进情况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为智能建造的发展厘清思路、确定方向。在关于智能建造的交流中,有专家提出了“智慧建材”的概念,从绿色建材到智慧建材,建筑材料发生了怎样质的“飞跃”,目前有哪些项目已用上智慧建材?记者日前走访了南京市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发展中心和部分重点项目。

参与既有建筑改造 为城市更新提品质

  在位于玄武区红山路上的江苏省建科院红山院区,一场智慧、绿色“手术”正在进行中。这栋办公楼原有地块内均为老旧实验办公楼和厂房建筑,土地利用效率不高。2023年下半年,该项目启动更新改造,以提高土地价值、激发产业活力。

  省建科院更新项目整合了拆除利用、改造、新建三种建筑类型。在新建项目中,屋顶花园顶部和南立面的窗台下装有单晶硅光伏板;在三楼,有一个采光天窗,应用了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这是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这样天窗既能采光,又能发电,减少室内照明能耗的同时增加光伏发电量,一举两得。在楼面施工中,项目创新应用了记忆钢筋,将钢筋打入混凝土,到达一定强度时,通电后形成预应力,可相应地减少钢筋用量,这是一种新工艺。


  

  2021年,南京成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目前已打造了一批典型项目,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质。今年,南京共计划实施40个城市更新项目。6月,中央财政支持部分城市开展城市更新行动,首批15个城市名单公示,南京位列其中。

  相比新建建筑从无到有,对既有建筑进行更新,相当于给建筑“动手术”,建筑的“大脑”“心脏”“筋骨”统统要更换成具有绿色、智慧特色的新材料。

  哪些新材料有助于让既有建筑换新颜?前不久,市绿建中心、南京商业地产商会联合主办绿色建筑系列沙龙“基于城市更新中的新材料应用”,相关企业探讨了在城市建设走向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落实绿色建造理念、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比如作为卫浴产品的费水“大户”,其实已经“改头换面”,坐便器、水龙头都可以通过提升冲水效果、冲水效率、轻量化设计和相应的节水技术,延长使用寿命,同时达到节水的目的。

  炎炎夏日,遮阳产品对降低建筑能耗十分重要,江苏省对住宅产品遮阳性能有要求,传统的外遮阳棚安装和后期维修都比较麻烦,抗风压能力也相对较弱。目前已有不少企业结合智慧运维和降低能耗的需求,将中空玻璃窗与百叶帘“嫁接”,升级成为一款有“智慧大脑”的遮阳产品。这种产品还可根据场景“量身定制”,比如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织物卷帘,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铝制硬卷帘,产品还能“追踪”太阳的高度和角度、能感应温湿度,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可以自动切换办公模式、舒适模式、休息模式等,实现遮阳隔热、通风透气的效果。

  看着是墙纸,其实是涂料。一企业生产的涂料是南京首个经过认证的绿色建材产品,也是南京首个绿色建材带量采购试点产品。这款涂料能够模拟出墙纸、地砖的效果,施工便捷,强度持久,且后续维护也更方便,在告别大拆大建的当下,适用于给老旧建筑进行“微整容”。

参与高端房建工程 为重点产业创精品

  在一些正在崛起的新地标项目中,绿色、智慧建材的使用已成为必选项。

  位于河西的金融城二期是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今年初,该项目C1塔楼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混凝土泵送标高达到了416.6米,再次刷新了南京市混凝土超高层泵送高度的“天际线”。

  提到混凝土,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灰头土脸”,其实,作为建筑主要原材料之一的混凝土,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很严格。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混凝土的智慧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出现了无需振捣自密实的混凝土、可以在水下浇筑抗渗性能优异的混凝土、无需二次装饰的清水混凝土等,它们在不同的建设使用场景中“各显神通”。


  

  金融城二期项目地下五层框架结构采用C70混凝土,核心筒采用C60混凝土。这两种混凝土具有高体积稳定性、高工作性能(比如高流动性等)、高耐久性等特点。想要实现这些特点,对原材料的选择分外重要。混凝土供应单位通过大量试验,选择最佳配合比,才投入实际生产。

  前不久封顶的南京阿里中心曾以高分通过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过程验收,达到三星级绿色建造评价水平。该项目的一大特色是通过7座智慧连廊把地面上8栋大楼连成一个整体,从任意一栋楼通过连廊都可以到达另外一栋楼,使得整个园区衔接为一体。连廊为钢制结构,建造过程中采取装配化理念,在工厂预制好,到现场通过高强度螺栓进行连接,无需焊接,既避免了噪声和污染,也降低了劳动力的投入。项目的“筋骨”也使用了绿色建材,比如水管、消防管、空调线管等使用耐腐蚀、抗老化的管材,大幅减少后期维护、更换的时间和成本;幕墙大量采用了双层Low-E玻璃、彩色玻璃,这些材料像给建筑穿了一层“外衣”,在降噪、隔热、节能等方面性能更好,降低办公楼的运行能耗。


  

  位于南部新城的南京·中芬合作交流中心外立面呈锯齿形,十分显眼,其实这是一种会呼吸的幕墙,双层幕墙中间的空隙使空气在幕墙中循环,兼顾夏季通风和冬季保温,提高隔声与遮阳效果。

  在省级智能制造试点扬子江智慧中心项目现场,记者从项目部了解到,在装饰装修阶段,将使用纤维强化石膏板、陶瓷、玻璃、管材、复合地板、涂料等绿色、智慧建材,这些材料将为建筑后期管理和运维打好智能基础,让使用者舒适、便捷。

参与民生服务保障 为宜居城市添福祉

  位于雨花台区的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总部是“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科技示范工程(在建)”,项目部针对医疗工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量身”打造了一套低碳方案,贯穿设计、建造全过程,并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病房楼的1—4楼,部分钢筋混凝土方柱内部创新使用了复材缠绕管约束混凝土芯柱。相比传统的浇筑,新的芯柱是在混凝土外部包裹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材料,如复材布、复材管,约束内部混凝土的侧向膨胀,使之能承受更多的力;再“强强联手”配合使用高强钢筋,这样的好处是高强轻质耐腐蚀,可以减少柱子的占地面积。在生殖中心的阶梯报告厅,是一个大跨度的结构,项目部使用了预应力空心楼盖,与一般的梁板结构体系相比,预应力现浇空心楼板施工速度快,减少模板损耗,缩小建筑梁高,提高了净空高度,视线开阔,且可以改善使用功能,在减少其他建筑材料用量的同时,提高了结构抗裂性和耐久性。


  

  正在建设中的法治园区南京海事法院项目在排烟系统上颇具特色。该系统采用单面彩钢镁质复合板,这种材料保温性能好、导热系数低、隔音效果好,外表美观大方,能融入各种装修风格;彩钢镁质复合风管的外层采用防火性能良好的彩钢板,能够有效保证通风系统及排烟系统的安全。在施工中,这种风管由于是在工厂加工成型、现场安装,操作相对简便,可以减少现场的施工时间和成本,方便日后维护、保养。这些优点使得该新材料在商业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大大提高通风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项目在主体及围护结构用材中普遍采用绿色建材产品,并将参照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模式测算绿色建材对建筑减碳的促进作用。

  今年9月将迎来新生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南部新城新校区是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集成应用示范工程,该项目国际、国内高中教学楼预制装配率超过50%,宿舍楼预制装配率达到67.7%,行政楼预制装配率更是达到73.2%。宿舍楼内,卫生间使用集成卫浴系统,所有部件在工厂加工好后到现场直接安装,这种干式作业法不仅环保,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该项目在装配式技术方面也有所创新,比如教室内顶板不用次梁,采用大跨度钢筋桁架预应力叠合板,一般教室的净高是2.8米,采用新技术后教室的净高达到3.1米,看起来整洁美观,视线更通透。

  在龙潭水厂扩建、中船绿洲地块内道路建设等工程中,一种新型“混凝土”——流态固化土被应用到工程中。去年,我市发布《流态固化土填筑应用技术导则(试行)》,为南京市工程渣土、泥浆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依据。自《导则》发布以来,全市流态固化土应用超过30万立方米,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基坑肥槽、地下结构顶板回填、生态工法桩、市政给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等。以中船绿洲地块绿洲路等六条道路工程为例,管道安装到位后,用流态固化土回填管周狭小空间,不仅解决了传统材料碾压难题,又降低了材料成本,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目前我市已印发《关于在我市建设工程中鼓励和引导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的通知》,将逐步扩大智能建造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已发布,新《标准》提出,在对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的技术要求中,相应的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分别是10%、20%和30%。这些新政策的发布,对绿色、智慧建材来说,将迎来一波利好,它们将在更多项目“大显身手”,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领域落实“双碳”贡献力量。

  ( 信息来源《南京日报 》2024年7月23日 张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