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建筑减碳正当时 南京探索绿色发展新格局
前不久,我市印发《南京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目标到2030年,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及技术体系全面建立,低碳建设和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碳减排水平显著提升,实现2030年前全市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
眼下,南京在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社区打造、高品质绿建发展等方面已开启探索模式,并形成试点项目和应用场景。日前,记者对部分项目进行走访,了解建筑领域究竟如何落实减碳。
全方位追求减碳:城市更新、城市生命线保护多场景智慧又精细
在城市,无论是老旧建筑更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打造能够蓄水的“海绵”城市,都是在都市层面努力减少碳排放。
江苏省建科院红山院区是南京城市更新第四批项目中的代表,该项目的特色是统筹运用了改、拆、建三种形式,将老厂房“激活”。据了解,原先的厂房是结构实验室,由于场地小、设备旧,已被闲置,而通过建筑理念的升华,更新后的建筑将实现绿色建筑三星、健康建筑金级、近零能耗建筑的目标。

省建科院红山院区打造了拆除、建设、运行、再生四阶段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建筑。在拆除环节,很多既有构件在新建筑中获得“新生”,建设单位对原结构屋架、吊车梁、柱、红砖等进行详细的质量检测,确认工作状态良好、有再利用的可能性后,做到既有构件和材料能用尽用,延续场所记忆。拆除的红砖在新建筑中作为维护结构,用作非承重墙;原车间里的反力墙成为院标;原车间里的行车轨道切断后用作园区内的苗圃、坐凳;老柱子切片后铺在外面道路上用作道板。
在新建项目中,屋顶花园顶部和南立面的窗台下装有单晶硅光伏板,在三楼,有一个采光天窗,既能透光,还能发电。天窗应用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这是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这样天窗既能采光,又能发电。减少室内照明能耗的同时增加光伏发电量,一举两得。通过这项新技术,建筑每年可发电20万千瓦时左右,占整栋建筑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依托装配式建筑技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引入楼梯、内外墙板、幕墙等多种预制构件,装配率达到45%以上,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除了建造时考虑节能降碳,投用后,省建科院将使用智慧运维系统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和行为节能。比如办公室没人灯却忘了关,系统检测到会自动关灯;开了空调又打开窗户,系统会自动关闭窗户。在运维上,系统将通过数字孪生、能源监管、环境感知、设备联动等技术,让建筑达到最佳运营状态。
据测算,经过更新,省建科院红山院区建筑综合节能率可达到86%,最终将形成可感知、可体验、可实证、可推广、可复制的城市更新路线,成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推动全生命周期减碳:发展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改造既有建筑
建筑从施工到运维、拆除,都是碳排放“大户”,南京通过推进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发展高品质绿建、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等方式,全力减少碳排放。
在鼓楼区湘江路和漓江路交叉路口,一座新的校园正在“生长”,这是二十九中新校区,校园内,有一座江苏省近零能耗示范建筑——风雨操场与食堂。

记者从建设单位新厦集团了解到,该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1—2层为食堂,3—4层为风雨操场,食堂部分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风雨操场采用钢木结构,大跨度屋面采用预应力张弦梁。设计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师介绍,风雨操场与食堂已经获得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颁发的近零能耗建筑认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该设计师说,建筑墙体和屋面采用了保温隔热性能优异的材料,加上节能外窗,一起构建了高效围护结构热工体系。屋顶上铺设了1020平方米的光伏板,每年可发电17万千瓦时,供风雨操场、地下车库和地面公共走道照明使用,经测算,每年可减少约100吨碳排放。光伏怎样才能得到有效利用?二十九中新校区创新采用光储直柔技术,“由于天气变化,光伏不太稳定,我们设置了储能电池,局部采用直流配电,日照充足的时候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实现对光伏资源的智能调配,提升光伏就地消纳的能力。”设计师说。
对建筑来说,大量的碳排放来源于建设过程。风雨操场与食堂属于装配式建筑,项目采用了预制楼板、预制内隔墙,“三板”应用比例近65%。通过采用装配式建造,减少了现场湿作业,节约了人力。建筑采用的钢结构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属于可回收利用材料,可循环使用;张弦梁采用木质材料,本身属于低碳建材。建筑内部使用高效的机电设备,设计师解释道,风雨操场与食堂在常规空调新风系统里增加了热回收设备,冬季和夏季室内空气排出去的时候,通过热回收技术将冷量和热量保存,以此减少能耗。除了近零能耗建筑示范之外,该建筑同时达到了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记者从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南京累计安排了近5000万元资金,扶持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有效带动了示范片区建设和高品质绿色建筑集聚。南部新城、河西新城等片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全市还涌现出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南部新城南京外国语学校、江北新区市民中心、中芬合作交流中心等一大批绿色低碳代表性建筑。为持续加强绿色建筑奖励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目前《南京市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已出台,新版《办法》在原有示范项目类型基础上,增加了近零碳建筑示范项目,有助于在“双碳”目标下,推进我市探索近零碳建筑建设,提高建筑低碳发展水平。《办法》实施后,我市新建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新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近零碳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节能监管能力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七个类型示范项目都可以获得财政扶持。
市建委将不断强化政策机制保障,发挥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的带动效应,引领建筑低碳技术发展,大力推进先进技术成果应用示范,提升建筑领域碳排放控制能力,促进我市建设模式绿色低碳转型。
( 信息来源 《南京日报》 2024年9月25日 记者 张恺 通讯员 宁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