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JING JIANGNING DISTRICT CONSTRUCTION INDUSTRY MODERNIZ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现场探访建设工地:建设美好校园 共筑教育基石
随着中高考落幕,不久后,莘莘学子将满怀憧憬地踏入心仪的校园,开启新的求学之旅。笔者近期走进一批崭新的校园,校园硬件设施的新建、扩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建设部门作为工程的守护者,秉持匠心精神,为国民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展现建筑美学 现代校园九月迎新
通透的空间、具有现代感和工业风的图书馆、玻璃砖材质打造的时尚外墙……在栖霞区和燕路与神农路交会路口,一座崭新的校园凭着别具一格的建筑造型,吸引了来往市民的眼球,这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晓庄校区,将在今年9月迎来新生。
走进南师附中晓庄校区,首先能感受到的是独特的建筑外立面造型,阳光斜射过来时,宛如一幅晶莹剔透的光影画。代建单位南京城市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马煜介绍,这是由于建筑大量使用玻璃砖外墙,光线透过玻璃砖时,营造出朦胧的光影效果,与传统的实心墙相比,玻璃砖外墙让建筑仿佛有了呼吸感,增添了一抹灵动。远远望去,排列整齐的玻璃砖像一个个精致的像素点,组合后构成了独特的建筑外立面,显得别具质感,提升了建筑的视觉吸引力。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晓庄校区
在校园内,让人感觉最与众不同的是图书馆。马煜说,南师附中晓庄校区由国际知名建筑大师张永和领衔设计,校园整体采用简约时尚的现代设计风格,大面积使用清水混凝土工艺,图书馆是清水混凝土工艺的“点睛”之笔。“清水混凝土意味着混凝土浇筑完拆掉模板后‘长’啥样就是啥样,不再进行任何装饰,力求展现建筑本身的自然肌理和结构美学,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质朴美。”
特殊的工艺给施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加上这座图书馆的造型独特,打破了一般图书馆方方正正的常规造型理念,该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是“打破楼层的概念”,馆内斜面比较多,从侧面看,呈现“犬牙交错”的形式,从馆内展示的剖面结构图看,没有明显的楼层,增添了趣味感和神秘感。施工时,项目部打造1∶1的样板,仔细观察能否达到“清水”的效果;搭设脚手架和支模的要求也很高,马煜说,如果是常规建筑,脚手架正常在平地上搭设,但是面对这座楼层不甚分明的建筑,脚手架在哪“生根落地”、模板怎么搭设、浇筑时怎么分施工缝,每一步都要精心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晓庄校区现代化风格教学楼
“图书馆其实有6层,但是感觉不到,如果类似体量的普通6层楼,混凝土浇筑6次左右即可完成,但是图书馆施工中,受到清水混凝土浇筑方量和工序限制,我们进行了16次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到了最关键的混凝土浇筑环节,为了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项目部做了多次试验,怎样达到最优配合比、运输路线怎么走、混凝土在路上要运送多久、入模时间需要多久、什么样的脱模剂拆除后不污染混凝土表面……每一个细节,项目部都进行专门研究,最终形成了如今能看到的清水混凝土呈现的效果,成品也得到了张永和的肯定。
从校园平面图上来看,南师附中晓庄校区占地面积80亩,大礼堂、宿舍、标准操场、体育馆等硬件设施“五脏俱全”。如何在80亩的体量内“塞”进教学、运动、办公、食宿等多种功能?设计采用的是向上和向下要空间的方法。比如体育场采用架空的形式,在6米的高度,底下是游泳馆、篮球馆、综合训练馆等运动场所。
从北区往南区走,主要是教学区域,为了满足清水混凝土的需求,教学楼的建造也颇具匠心。比如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柱子边缘全部采用倒角造型,同时为了确保清水混凝土柱观感,在支模时就单独支设倒角区域模板,不是拆模后再打磨;屋檐滴水的槽也全部采用预留,一次成型,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动线上,校园地下地上连通,所有建筑通过空中连廊连接。下雨时学生不用打伞,可以到达任何一处场馆。校园内还有演播厅、录音室、心理咨询室,主大门处有一面院士墙,展示着从南师附中走出去的各行各业“大咖”,激励学生树立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绿色智慧建造 科研创新载体“上新”
白色外立面、竖向线条,辅以跳跃的橙色、流线体造型,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北区,一栋现代化建筑即将竣工。
南师大创新港大楼主要功能为科研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近3.6万平方米,地上主楼6层,辅楼4层,目前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项目设计单位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一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创新港大楼位于校园内两山交会处,“坐拥”独特的自然风光,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学校文脉,设计上提出了“云行山意、城校共赢——与城市共生、以环境育人”的理念。走近创新港大楼,已经能看出建筑外立面圆角的造型,这是以流线型的体块引入山景,与天空相呼应,同时退让出前后广场,贯通南北。在建筑顶部,通过格栅隐藏空调等设备,使屋顶线条连贯,立面更整洁美观,形成更加统一的视觉效果。如果从空中俯瞰,建筑整体布局形如“S”,这是与南京师范大学中的“师”相呼应;仔细看就能发现建筑整体形态形成层层退台,呼应周边山势,并生成多层次的活动平台,打造视线通廊。建筑外立面采用白色铝板+窗式幕墙,立面效果既简洁又充满科技范儿。
南京师范大学创新港大楼
施工单位南通四建项目负责人介绍,南师大创新港大楼装配率超过60%,不仅外立面使用模块化建设手法,在室内,墙体使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在工厂定制生产后运送到施工现场组装,除了提高施工效率,还可提高实验室的灵活性和美观性。
创新港大楼在设计上达到绿建一星标准,外窗使用断桥隔热铝合金窗、双层中空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效果;铝板后面有保温隔热岩棉,就像给建筑穿上外衣,起到保温节能的效果;室内采用落地窗,增加通透性;在中庭的位置,顶部设计了大面积天窗,可引入室外自然光,天气晴朗的日子里,中庭及周边关联空间可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降低照明用电能耗,打造接近自然的光环境,提升人体舒适感。在中庭空间,由于贯通多层,形成了类似烟囱的竖向通道,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密度相对较小的热空气上升后从顶部排出,室外新鲜空气则从建筑底层门窗自然进入,促进室内空气循环,有效改善通风,让室内空气更清新,也有助于在过渡季节利用自然风调节室内温度,降低机械通风能耗。
由于创新港大楼坐落在两山之间,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基坑支护时采用了桩基、放坡和高压旋喷三种支护方式,保障施工安全。项目不久后将迎来竣工验收,投用后将为南京师范大学科研创新事业注入发展动力。
现场文明施工 校园基础配套提升
近年来,不少高校启动宿舍、食堂扩建,为学子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在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西北区,学生宿舍K组团和第四食堂项目(以下简称“宿舍食堂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笔者从施工单位中铁四局了解到,新建的宿舍共6栋,目前5栋已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和装修,食堂即将主体封顶。由于新建宿舍与既有宿舍距离较近,最近处只有10米,施工时,做好文明施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格外重要。该工地采用整体围挡,这种装配式围挡将工地全封闭,对校园其他区域影响较小,并且围挡拆除后还可循环使用。围挡上安装了喷淋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扬尘。
南京邮电大学宿舍食堂项目施工现场
进入施工现场,笔者看到在建的大楼被一层蓝色“外衣”严严实实包裹住,这是冲孔钢板网,相比传统的密目网,冲孔钢板网具有简便易成型、强度高、安全防护效果更好的优势。在主体施工阶段,项目使用盘扣型脚手支架,搭设简便,不仅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成型效果和安全性能也更加“优秀”。项目负责人介绍,每逢混凝土浇筑阶段,项目部都提前与学校沟通,并将浇筑时间安排在周末,以减少对学生的影响。
宿舍食堂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地下是停车场和人防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属于深基坑项目,基坑西侧临近学海路,东侧是学校主干道,为了确保基坑安全,项目部在东西侧使用钻孔桩维护和冠梁的支护形式,南北侧采用放坡开挖,提升施工安全性。
南京邮电大学宿舍食堂项目全景图
在宿舍楼样板间内,洗漱功能区、卫生间、淋浴室一应俱全,宿舍为6人一间,6栋宿舍可容纳3000名学生,食堂可提供更加便捷的餐饮服务,项目预计明年2月完工,秋季开学后投入使用。
校园类项目作为市建委质安站监管的重点民生工程,市质安站始终秉承“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积极打造“安师傅”党建品牌,不断优化项目服务,为各类民生工程有序推进保驾护航。下一步,市质安站将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探索新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为全市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智能建造增效 助力公卫事业发展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科教综合楼项目(以下简称“综合楼”)近日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向着竣工节点冲刺。作为市智能建造试点,该项目深度融合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工程建设提质增效,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实践样本。
综合楼为高层科研教学建筑,地上由一栋15层的高层塔楼和2层的裙房组成。项目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装配式板水平类构件占84%,装配式梁占45%。围护墙和内隔墙87%都使用预制构件,减少了现场砌墙工作量。这些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后运输到现场安装,精准度高,施工速度也比传统方式快。分隔墙体用的是ALC墙板,质量轻且性能好。部分现场模板采用铝合金模板和铝框木模板。“相比传统模板,它们更轻便,还能重复使用,节省不少成本。”现场负责人介绍。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科教综合大楼
作为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综合楼全面应用BIM技术,将BIM贯穿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全过程。从设计阶段开始,各专业设计师基于BIM模型协同工作,对管线布置进行优化调整,分析空间净高,生成问题反馈报告,保障施工图纸合理可行。生产阶段,通过对设计阶段的BIM模型深化,得到生产所需的模型,工人根据模型对部品部件进行编码管理,生产和运输环节都能精准匹配,就像给每个构件办了“身份证”,方便又高效。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更加广泛:通过BIM模型,能快速筛选出超限梁,为高大模板方案编制提供数据;装配式梁柱节点的三维模型,清晰展示钢筋连接和配筋情况;由BIM生成管综碰撞报告,对复杂节点深化后贴上二维码,施工人员扫码就能查看三维模型,施工和检查都更便捷。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科教综合楼内新建的实验室
笔者看到,在施工现场,技术人员正用激光测距仪做室内装修测量。“传统卷尺测量需两人配合记有了激光测距仪,墙面尺寸等数据‘秒出’,一个人几分钟搞定。”技术人员介绍,施工中采用多种智能工具和智能设备,带来了多方面优势。精准度方面,激光测距仪、测量机器人等设备能将测量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为施工提供精确数据,确保构件安装位置精准;喷涂料机器人能以恒定距离、速度、角度和流量作业,保障腻子平整度与厚度均匀,装修质量更高。在施工效率上,测量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自动完成找平、建模以及数据采集,相比人工测量,效率提升数倍,且可长时间作业,大幅提升了施工进度;ALC条板安装机器人搬运及安装墙板,作业效率提升60%以上,缩短二次结构施工周期。
综合楼建成投用后,将为医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支持,助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我市将持续培育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 信息来源《南京日报》2025年7月16日 撰稿 张恺 通讯员 宁建新 摄影 宋赟 )